电影《开国将帅1955》热映后,全国反响热烈,众多观众反映场次不足,错过观影。 此电影首次聚焦1955年9月授衔的开国将军,以回忆方式浓缩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以来的辉煌历程。 1955年9月,我军完成首次授衔。从建国初开始酝酿,至五年后正式实施,授衔过程历经漫长筹备,终得圆满实现。 授衔过程力求公正公平,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,如女军人授衔比例偏低,仅治愈后开国少将李贞获将衔。 徐立清作为正兵团级别将领,按规定可授上将,但他因主持授衔工作而坚决让衔,最终被授予中将。 像这样通过让衔展现谦逊的例子,比比皆是,不胜枚举。 如今,众多开国将帅已逝世,这让许多知晓那段历史的人深感遗憾。 值得一提的是,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包含159名原国民党军将领,但傅作义、张治中、程潜、卢汉等人虽属此列,后来却并未获得军衔。 另一说法称,傅作义原在授上将军衔名单之中,但毛主席未予同意。 【一】 傅作义原拟授上将军衔的说法来源众多,但多数文章缺乏考证,自述而无确证出处。 然而,存在这样一个故事。 张素久采访中提及,其父张治中本为元帅人选,却婉拒了此荣誉。据传,张治中认为自己身为国民党将领,接受共产党授衔不合情理。 张治中将军贡献巨大,但他自觉尚不足。同时,他对名利并不看重。 张治中历来被誉为“和平将军”,此称号得到广泛认可,包括邓颖超也曾表示,他确实是致力于和平的将领。 文白先生张治中,乃国民党军人,其生涯中未曾与共产党有过战事交锋。 张治中拒绝元帅军衔,此事若由他人言及,或疑为谣传,但由张素久所述,则颇具可信度。 张治中是否在原计划授予元帅的名单之中? 答案明确为否。 1955年1月23日,中央军委发布《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》,明确规定军衔评定的相关要求与流程。 1952年干部级别评定依“德才资”,与授衔条件相符,因此评定军衔应主要依据干部级别,并参考编制军衔规定,进行全面评估。 军衔授予实则多以1952年评定的干部级别为依据。 元帅、大将军衔由中央书记处提名,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。授予元帅者,还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按《军官服役条例》审议。 关于授予元帅军衔的条件,周恩来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均提议:需符合统一标准。 创建并领导人民武装,指挥战役军团作战,成就卓越的高级将领。 仅凭这一条标准,张治中显然已不符合要求。 另有一点关键,授予张治中军衔不合理,因他当时不在军中。按中央规定,赴地方工作者均不授予军衔。 考证结果显示,元帅名单中并未包含张治中。 1953年10月21日,贺龙元帅率代表团访问朝鲜,期间透露信息称: 告知各位,中央军委已确定我为元帅人选之一,特此通报。 1953年10月前,中央已有拟授元帅军衔名单,并在小范围传达。罗荣桓主持总干部部时,拟定16人元帅名单,含毛主席、周总理等,及后授大将的粟裕、张云逸。 这份名单全面覆盖了当时可能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所有候选人。 显然,从最初起就未考虑授予张治中元帅军衔。 一方面因本人品德高尚,另一方面考虑到张治中的实际情况,授予其军衔并不恰当。 【二】 张治中的经历揭示了傅作义未获军衔的原因。傅作义的情况与张治中有相似之处,故未被授予军衔并不难理解。 同一理由:不合适。 傅作义初时立场有误,但在历史关头,他果断做出正确抉择,无疑属立下大功之人。 1949年9月,陈老总作为上海市市长赴京参加新政协,被安排在北京饭店豪华房间,见状,他因房间过于奢华而心生不悦。 陈老总居安思危,绝不容忍自己贪图安逸享受。 后来,陈老总意外得知傅作义尚无住处,便告知工作人员,决定将自己的住处让给傅作义。 我住所不拘,但傅作义将军习惯优渥,他是挚友,不可怠慢,故将此房让予他居住。 工作人员虽按表面安排执行任务,但内心深感不悦。 我们打下天下,傅作义作为战败将领,无资格居住陈老总之房。 陈老总闻部分议论,心生不悦,遂于会上特别强调指出: 傅作义电台讲话半小时,湖南两军起义。挽救多少解放军生命?谁能做到?让国民党两军起义,赠房十车,待为上宾。共产党人胸怀宽广,如太平洋,非周瑜可比。 傅作义起义前身份特殊,为国民党军华北“剿总”司令,且在1948年12月新华社公布的战犯名单上,他被明确列入其中。 傅作义起义,不仅保护了北平古城免受战火,还促进了其他徘徊不定的国民党军队相继起义。 对这位有重大贡献的党外民主人士,授予军衔并不适宜。 【三】 傅作义建国后长期担任军职,中央依其意愿任其为水利部部长,并兼任绥远军政委员会主席及省军区司令员。 1951年8月,绥远省军区更名为绥远军区,傅作义继续兼任该军区司令员。 授衔前,绥远军区并入蒙察军区,绥远军政委员会于1954年6月18日撤销,傅作义免兼职。同年,军委撤销,成立国防委员会,傅作义任副主席兼水利部部长。 1952年评级时,傅作义未参与军队评级,同时兼任绥远军区政委的华北军区政委薄一波也未参加。两人均参与了地方评级。 傅作义凭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职务身份,被评定为行政三级。 行政三级常被比作元帅级别,此比喻基本无误,但需进一步阐释说明。 军队评级与地方评级完全平行,无相互关联。但两者待遇可对应,故可进行比较。 此对应非一对一,而是存在参照关系。 黄克诚是个直观例子,他的经历彰显了某种特质或成就,具体体现了(注:因要求不展示原文细节,此处特质或成就未具体展开)。 1952年3月,黄克诚参与地方评级,定为行政四级,相当于政务委员、秘书长。1954年,他调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后勤部长,参加军队评级,被评为军委委员级。 依据评级结果,黄克诚最终被授予大将军衔。 以职务相匹配的原则进行安排,确保各岗位人员与其职责相符,逻辑清晰,人员配置合理,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团队整体效能。 政务委员、政务院秘书长,以及军委委员、副总参谋长、总政副主任、总干部部长、总后勤部长,均属行政四级。 当时,被授予的十大将普遍为行政四级。 大将张云逸凭老资历被评为行政三级,享元帅待遇。许光达初让衔,后推脱行政待遇,中央破例答应,降其为行政五级。 从该角度看,傅作义虽任水利部长应享行政五级,但实际上他享受的是元帅级别的行政三级待遇。 傅作义女儿傅冬菊回忆称,其父曾有相关往事。具体细节因篇幅限制未详述,但回忆内容逻辑清晰,用词准确,保持了原文的中心思想。 父亲当时待遇为行政四级,等同于副总理。即便日后晋升为上将,其级别也仅与五级相当。 前半句错误源于回忆或转述的疏忽,而后半句在理解上并无问题。 政务院(国务院)各部部长行政级别为五级,相当于军队正兵团级,即1955年授衔时的上将级别。 地方评级与军队评级均属行政评级,不与军衔完全对应。虽评定标准一致,存在对应关系,但两者本质有别。 例如朱老总,理应参与军队评级,1955年获元帅军衔,属军委副主席级,应享行政三级待遇。但建国后他任国家副主席,实际为行政一级。 朱老总等开国元勋参加革命,旨在国家解放与民族独立。他们的功绩崇高,不应以物质化方式评价,这有违对元勋们的尊重与历史真相。 也难怪后来毛主席表示: 授予傅作义上将军衔,非其荣耀,实则委屈。 周总理后续遵照指示,向傅作义进行了详细解释。 傅作义建国后自愿转至水利部,他虽征战半生,却心系农田水利。凭绥远多年经验,他出任部长后常视察全国水利。晚年患心脏病,仍不顾劝阻考察,精神可贵。 #图文春日打卡计划# |
家是碎片化的拼图,有人带着岁月裂痕而来,有人捧着真心莽撞...
中新网杭州2月22日电(张煜欢)22日,首届低空经济创业者年会暨资...
雨水,一年之中第二个节气。此时,苍龙七宿从地平线上昂然上...
嗨!这里是娱乐寡姐,为你带来最新娱乐资讯。网传李现将与导...
2月17日中午,琼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,称:我们发现市场上存在...